“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这句话在国内外留传了近一百年,天津小洋楼最集中的地方是五大道,这里有世界各种风格的洋楼1600多幢,街道纵横,胡同交错…
五大道,何方神圣?
走一圈,走过一百年
上世纪这里居住着全国最顶尖级的人物。这里有太多太多的建筑,太多太多的名人名居,太多太多的故事。走一圈,走过一百年,看一遍,看到百年前….
这里之所以被称为“五大道”,是因为五大道内并列着以重庆、大理、常德﹑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为原英租界,辛亥革命后,许多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寓居;另外许多富贾巨商、各界名流、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
期间汇集了从古希腊到欧洲文艺复兴各个时期风格的建筑,有英、法、意、日、西班牙乃至犹太、印度式建筑流派,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苑。
走在这里,看不够的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的各种洋楼,听不完近代名人在这里风云际会曲曲折折的故事。
一场穿越之旅
看一眼,看到百年前
边走边看五大道,只是单纯的看个建筑,是看外在;而去参观五大道历史博物馆是感受民国时期精英阶层的生活内容。
天津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创建于2009年,位于五大道景区的核心部位,是五大道地区第一个能够走进去,触摸百年历史的展馆,通过大量珍贵藏品真实浓缩再现出五大道的历史建筑和人文环境,成为全面展示五大道近代历史文化一大新亮点。千余件老字号珍贵藏品,展示了上世纪初叶洋楼洋房内的豪华物态,还原百年前奢侈的生活摆设。
漫步在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内,你会惊叹上世纪人们生活的精致,博物馆内用实物呈现还原历史,利用多年五大道留存下来的藏品优势,使人置身于情境之中,这正是五大道历史博物馆魅力所在。如果你是民国历史的爱好者,相信你一定会疯狂地爱上这里。
熨斗文化
假如你喜欢熨斗文化的话,在这个入口就能消耗你一大半的时间。我国使用熨斗的历史非常悠久,熨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的用具。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出现,熨斗作为熨烫衣服的工具,始于汉朝,盛行于唐朝。
到了民国时期,式样已经有现代电熨斗的雏形了,使用起来更方便,安全系数高。五大道历史博物馆收藏了民国时期老裁缝们在同一时期会使用到的不同款式的熨斗,其中有炭火式熨斗、热水式熨斗、通电式熨斗、烙铁式熨斗。
当时的熨斗不能像我们当下的电熨斗可以调档控温,只能从热源着手,控制温度,去熨烫衣物,使当时一些非常时髦但是非常怕褶皱的衣服保持平整,使其穿着可以更加笔挺合身。
摄影文化
摄影术传入天津大约在1893年前后,进入民国后,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的照相馆如雨后春笋,盼盼在英、法、日等国租界地设立,从此照相术成为了天津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的照相机,外拍箱多为木制,体型庞大,拍出的照片在当年是非常珍贵的。在那个年代可以拍得起这种照片的基本都是有钱人家。
理发文化
上世纪天津的老字号理发店一共四家:广州理发店、重庆理发店、南京理发店、上海理发店。由于理发业的日益兴旺,逐渐形成一些规矩。
这些理发店除了在大门上安装霓虹灯招牌之外,还在门上竖立了一根红、白、蓝三色相间的旋转灯柱,十分醒目。
药房文化
在五大道历史博物馆中,合并展示着上世纪五大道地区截然不同的两种治疗方式,让大家同时看到五大道地区的中西医。“高得药房”就是其中一个主管西药的药房,当时的西药都是依赖进口,这是五大道人用药时必去的一个地方。
而中药铺子,天津有“达仁堂”。 “达仁堂”是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乐家老铺”的正宗后裔。乐达仁先生于1914年在天津创办了天津达仁堂。
烟火文化
提起上世纪初到五十年代天津五大道地区的生活,其中有一项非常时髦,就是吸烟。博物馆展出上世纪初至50年代,在五大道地区所使用的猴虎牌白磷火柴。
烟灰缸产生于19世纪末,是盛烟灰、烟蒂所使用的工具。最初,有人称烟灰缸为烟碟,以陶、瓷质为多见,也有以玻璃或金属材料制作的。
其形状、大小均无固定。五大道历史博物馆收藏展览了许多上世纪初至50年代的烟灰缸,材质多变,造型奇巧。
服饰文化
上世纪住在五大道内的人们,男士好穿西装,女士好穿旗袍。当时英租界天津小白楼商圈的“云发成衣局”裁缝店,有精湛的华服缝纫技艺。
“云发成衣局”起初,专门为小白楼地区的太太小姐做旗袍,后来成为社会名媛高级定制的首选。
而男士的西装会从“何庆昌西服店”定制。当时,英租界工部局巡捕制服全部由他制作,生意十分兴隆。
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展示了上世纪老裁缝们制作的服饰、使用的器具。
女人的旗袍,男士的长袍马褂,是五大道白领阶层的社交必须,大多数是高级的私人定制。此两件旗袍就出自“云发成衣局”。
五大道是世界时尚的聚集地,也是名媛闺秀的居住地。
精美的西洋扇,各种品牌化妆品都受到贵妇名媛的追捧。
五大道地区原为英租界,英国人爱马,将马毛制作成坎肩。此坎肩出自民国一位总统家名媛。
生活在五大道
触一下,一百年
天津曾是一座洋气的城市,是全中国最先拥有正统西餐的城市之一。在天津,说起西餐没有人不知道起士林,它就是天津最早的西餐厅。
起士林是由德国人阿尔伯特·起士林于1901年创建,以制作面包、糖果著称。成为当时人们最喜爱去的地方。
回看天津近代历史城市记忆,洋文化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听说很多人是因为张爱玲笔下的描述而开始向往天津起士林。
张学良、宋子文、末代皇帝溥仪和婉容等都曾是这里的常客。如今,起士林西餐也是许多来天津游玩的游客必去的打卡地。
老起士林的主题展示,所有的老桌椅、老柚木吧台、老餐具、老冰箱和老铁烤箱,以及老壁炉、老钟表、老台灯,都是那个年代的记忆。
五大道历史博物馆高度复原起士林西餐厅场景,可以触摸到百年的老物件,让人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带入一百年前的情景。
让来到这里的人深入了解天津的西餐文化和故事,从中体验五大道地区多元化的文化韵味。
那个时候大多数五大道名人家中已分为中餐和西餐两个部分。
在五大道地区的洋楼里,自来水系统建设好以后,随之发生变化的,就是盥洗室内的器具。
当年的洋楼里已经使用到了铸铁包搪瓷的浴缸,甚至洗手池在当时区分了冷热水,为当时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
民国卧室
民国时期的床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卧室的旧概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明清以来的拔步床、架子床都是四周有围栏,庞然如建筑物,虽然后来有了一定的简化,但格局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至民国初年,片子床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卧室的封闭型格局。
民国时期像照片里这种欧式色彩的床特别的显著。
行李箱
在民国年间,人们使用的行李箱大多由皮革、藤条或者厚橡胶布缠在硬木或钢制的框架上,边角再以黄铜或皮革固定,上面安有把手,使用扣子闭合,有的行李箱里面还装有悬挂衣物的衣架,甚是讲究。
这种传统的行李箱,虽然可以比较安稳地放在火车行李架上,不怕被颠坏里面的东西,但只能提着或者扛着走,拿起来非常考验臂力。
钟表
十二柱珐琅钟,此钟出自清宫造办处,制作精美绝伦,造型沉稳大气,现故宫博物院坤宁宫摆放了一座与此相同的珐琅钟。
保险柜
五大道地区是天津高级住宅区,富豪云集,那么保险柜当然是需要家家必备的。随着金融业的兴起,保险箱成为办公楼和家庭储藏钱物的物件。大型保险柜有立式和墩式,体积虽然不大,但重量大,而且个人很难搬动,在当时安全系数较高。
而图中这类小型迷你式的保险箱应运而生,精巧美观锁部严密,用来存放首饰等贵重物品。
餐具
西餐是五大道待客的门面装点。此类高档西餐刀叉是在一督军洋楼中发现的。
上世纪初叶,西餐已是五大道人的喜爱。西餐餐具成为一些家庭的必需品。
电话
电话在五大道地区最早进入,成为当时达官贵人的身份特征,最早的电话多由英美进口,后上海、天津均有制造。
打字机
这款打字机是美国歌罗娜(corona)公司于1926年之前出品,为当时最前卫的便携式打字机。
收音机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听收音机是一种奢侈,五大道豪宅中几乎都有收音机,世界各国的品牌在这里聚会。图片这款是德国斯塔斯弗特收音机。
唱片机
手摇便捷式哥伦比亚牌老唱机产自美国,是五大道当年富豪跳舞舞会和出游的娱乐必备。
壁炉取暖
五大道洋楼的取暖方式,在当时是非常西式化的。壁炉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取暖方式。然而在天津租界区域后期,已经不再把壁炉作为主要的取暖工具,只作为节日烘托气氛的用具去使用。
那个时候的小洋楼地下室有取暖锅炉房,同时取暖的设备主要有烧煤炉子和壁炉暖气片。
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展示了很多民国时期的壁炉,造型各异,独一无二,木质壁炉架的雕花风格中西合璧,壁炉芯的花纹婉转繁复,组合在一起,堪称经典。
神秘的五大道
迈一步,一百年
民园大楼内神秘地下博物馆,一步一个故事。
怀旧物件,唤醒记忆。
怀旧老电影院。
民国陈设。
贵族老屏风。
老式手提煤油灯。
国民书房,这是当时五大道最大的书桌。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老物件是人们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也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生产力水平和各阶层的关系。
五大道,有太多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读,从老物件着手,一件一件,时间的沉淀,累积历史。
这正是五大道历史博物馆魅力所在,如果你是民国历史的爱好者,相信你一定会疯狂的爱上这里。
找个机会,让我们一起再走一遍五大道,邂逅天津上个世纪的人间烟火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