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高三学子,距离2021年高考只剩一个月,你准备好了吗?今天起,2021年高考将进入最后1个月倒计时,学子们也将进入最后的冲刺时间。
今年高考招生将继续向中西部和农村等地区倾斜,从报名情况来看,在一些省市,高考报名人数呈上升趋势。另外,有8个省市在今年迎来新高考首考。
资料图:2020年7月10日,北京高考最后一日,部分2019届北京四中毕业生手持加油横幅,为学弟妹们加油打气。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加油!高考回归6月 考生进入最后冲刺
不知不觉,距离高考只剩最后一个月,经历了十二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们,此刻或许正在奋笔疾书,为即将到来的最后一仗做最后的冲刺。
去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全国高考推迟一个月举行。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021年全国高考定于6月7日开始举行。
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至17:00外语。
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增长!多省份高考报名人数上升
目前,多个省份陆续公布了高考报名人数。从已公布高考人数的省份来看,高考报名人数呈上升趋势。
比如在江西,有49.5万名考生报名参加2021年的普通高考,相比2020年增加约3.3万人。
根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去年12月的统计结果,湖南有56.84万人报名2021高考,较2020年增加3万人。
而在山东,高考报名人数更是连续三年上涨。4月19日,山东省2021年高考工作新闻发布会透露,截至4月中旬,山东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为79.5万余人,其中夏季高考63万余人。相较2019年的75.6万余人、2020年的78.2万余人,今年山东高考报名人数增加主要得益于春季高考报名人数不断增长。
注意!8省份迎来新高考首考
今年的高考,有点不一样。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辽宁、重庆等省市的高考生将迎来新高考首考。
根据此前公布的实施方案,8省份将采用“3+1+2”模式。即“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在报名方式上,根据辽宁省招考办发布的说明,2021年高考,辽宁省首次将高考报名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相关联,首选考试科目对应的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得报名参加统一高考,仅可报名参加单考单招考试。
据悉,继2017年上海、浙江进行首次新高考后,2020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迎来了新高考。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是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
利好!招生继续向中西部和农村等地区倾斜
2020年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
为巩固脱贫成果,教育部在今年4月作出部署,明确2021年继续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报考条件、招录办法等相关政策保持不变。
此外,早在2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继续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学校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继续将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倾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此外,根据这份文件,要进一步加强高考报名资格审核,严格审核考生的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高考移民”,切实维护高考招生秩序。
资料图:2020年7月7日,河南郑州,医务人员为进入考点的考生进行体温检查和消毒。河南省卫健委供图
防疫!每个考点要配备防疫副主考
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形势较为平稳,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考考场如何防疫依然备受关注。
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到,要做好考生和考务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按要求为每个考点配备防疫副主考,设置必要的隔离考场、隔离设施,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认真落实入场体温检测、考场全面消毒、通风、保持间距等措施。
距离高考仅剩1个月,各地方也陆续出台意见,做好高考防疫工作。
在4月19日的山东省“2021年高考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当地教育厅要求,严守防疫关。统筹疫情防控和高考组织,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组考防疫各项规定要求,确保考生及考务人员无一人因考试感染疫情,考生也无一人因疫情防控耽误考试。
4月25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发布《关于做好江西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高考,将对考场全面消毒、通风、保持间距;同时,开展全覆盖式防疫教育和防疫培训,确保全体考生和考务人员熟知防疫知识和操作流程。
来源: 中新网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