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完成修缮与布展,以范旭东纪念馆的全新面貌,强势亮相。作为中国第一个私立的化学工业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历史传承载体,这座百年古建实现华丽转身,以新的身份与角色开启新的使命,继续传承、传播民族化工业发轫发展的传奇历程,成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坐落于天津市滨海新区解放路138号,天碱俱乐部东侧,是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2年,在创办永利制碱公司的过程中,为打破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封锁,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出资在久大精盐公司化工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首任社长为孙学悟,这也是中国第一家由私人创办的化工技术研究机构。1937年“七七事变”,黄海学社随久大、永利南迁,先入长沙,后在四川五通桥购地建房继续研究。1952年2月,黄海学社归入中国科学院,就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潜心三十年化学研究的历程中,黄海学社为永利制碱厂、久大精盐公司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研究成果累累,出版了《黄海·发酵与菌学》等刊物,造就和培养了一批科研技术人才,为民族化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黄海社原址已不存在,仅保留了一座建于1933年的图书馆,为英别墅式砖混结构灰色二层楼房,红砖墙面、红瓦顶,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40余平方米,保存状况较好,曾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老厂事务管理中心办公用房。
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提振滨海新区发展历程中、由近现代民族工业发轫发展而体现的实业报国精神,积极弘扬以范旭东先生为代表的民族化工先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怀,2021年初提出规划建设范旭东纪念馆。滨海新区文旅局多次牵头组织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专题会议,经多方分析研判,2022年10月达成依托黄海社旧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建成范旭东纪念馆的初步共识,并得到文物使用单位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上级单位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积极支持。
在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编制了文物本体修缮设计方案,并于2023年11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2024年3月,修缮工程启动,重点解决文物建筑屋顶漏雨等问题。8月,文物本体修缮完工后,范旭东纪念馆进入展陈施工阶段,于10月15日完成布展。展览以“工业先导 功在中华—范旭东的光辉人生”为主题,通过“矢志报国、实业强国、西迁壮举、立德立言、努力前行”等五个部分、十二个单元生动展示了20世纪初叶,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率领李烛尘、侯德榜、陈调甫、孙学悟等民族化学工业先驱,秉持“为救国家危亡而办实业”的赤子情怀,艰苦卓绝,鞠躬尽瘁,打造闻名海内外的化工生产科研集团—“永久黄”团体,打破多项国外“卡脖子”技术制约,开创我国纯碱、化肥工业及微生物学研究先河,矢志为民族化学工业自立图强、创新超越奋斗的光辉历程。
2024年10月24日,在范旭东先生诞辰141周年和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建业110周年之际,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修缮竣工暨范旭东纪念馆落成开馆仪式在天碱俱乐部前广场举行。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区人大、政协、工会及相关委办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北京化工研究院和天津基地等教育科研单位;天津市文旅局、市国资委负责同志;天津市民建、工商联等社会团体和中化政研会、中国化工博物馆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与“永久黄”团体相关的乐山五通桥区政府、南京南化公司、四川东风电机公司,四川久大盐业公司、天津灯塔涂料公司负责同志;湖南湘阴县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创业先辈后代代表;渤化集团和永利化工公司离退休老同志及干部职工代表等100余人参加开馆仪式并参观展览。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