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姑爷节”,咱天津“独一份”……

在天津,大年初二与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大年初五、正月十五比肩齐名,是春节中重要的年俗节日之一。

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但称“姑爷节”的,咱天津“独一份”。可以说,姑爷节既能体现出天津人的幽默性格,也是家庭和睦的黏合剂。这一天,天津人的讲究很不少!

但是,今年春节,为了做好疫情防护,建议大家减少外出,不聚餐、不聚会、不聚集!

姑爷节

大年初二,幽默的天津人创造了一个雅号:姑爷节。这是岁时民俗的当代收获。新中国提倡男女平等,奶奶家、姥姥家都要拜年也是人之常情,那时没有“黄金周”长假期,人们不约而同,形成夫妻俩带着孩子初二回娘家的普遍习惯。民间老话,“姑爷是门前贵客”,“一个姑爷半拉儿”,既讲待遇,也讲义务和担当。

“姑爷节”之称,有戏谑更有疼爱,亲情融融,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其实,“姑爷节”这样的叫法,大约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和“黄大发”同一时间在津城兴起。津城报纸上当时出现了“姑爷节”的叫法,还配了张图:一辆玻璃上面贴了几对吊钱的“黄大发”停在那儿,等着双手拎满礼盒的姑爷上车。后来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提倡这种夫妻双方回娘家的行为,逐渐形成了习俗。

初二“姑爷节”,咱天津“独一份”......

天津人好面子,讲究礼尚往来。这一天,姑爷们不管多忙,都要提着点心盒子带着妻子儿女去岳父岳母家过节。姑爷行如此“大礼”,丈母娘自然也得有所表示。就算家境一般,也得由丈母娘挑头儿,中午全家一块儿下个馆子。所以,每逢大年初二早晨,天津街头便会出现类似景象——丈夫双手拎着各式各样的礼品,妻子带着孩子,一家子奔赴女方家。而到了饭点儿,饭馆酒店家家爆满。

初二“姑爷节”,咱天津“独一份”......

吃面条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过去天津一般讲究初二这天得吃顿捞面。

每逢喜事,天津人总是离不开面。天津话说“长接短送”,所以一般送人吃饺子,迎接则是吃面条。大年初二按照习俗讲,媳妇回娘家,姑爷算贵宾,作为座上宾,隆重的接待,那便是吃面条了,慢慢形成了这种习俗。

捞面席高端显赫用料名贵讲究,但平常百姓日常吃就略显奢侈,于是平民化的四碟捞面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按照天津人的习俗,大年初二一定要摆上独特的“四碟捞面”。

初二“姑爷节”,咱天津“独一份”......

“四碟”指的是一碟海鲜菜、一碟酸甜口的菜、一碟炒鸡蛋和一碟菜码。一般来说,这四碟捞面包括鲜美的清炒虾仁、鲜软的炒鸡蛋、鲜香的肉丝炒香干、酸甜的糖醋面筋丝。

菜码是“四碟捞面”重要的一个环节。天津卫吃捞面讲究菜码必须齐全,尤其注重时鲜蔬菜相佐,土豆丝、洋白菜丝、小水萝卜、蒜苗、菠菜、绿豆芽、胡萝卜丝、白菜丝、黄瓜丝、豆角丝、韭黄等要抢鲜吃,而且还要配上煮青豆、煮黄豆……在天津人看来,这样待客,才够“档次”。

盛面时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只需盛一碗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面,因为浇上卤子,加上炒菜再配上菜码,就变成了“冒尖”的满满一碗了。

初二“姑爷节”,咱天津“独一份”......

敬财神

大年初二,津沽民俗敬财神。《天津过年歌》中有这样的记载:“初一晚,早安眠,后半夜,炮火连天,原来财神要过年。睡梦间,只听得有人喊。半夜叫门,明目张胆,进柴进水闯进了院,高声说拜年。财神向来吾不敬,吾家与财神亦没有缘。倒有捶门大户的来要钱。吾却像财神一般,真是奇谈。”这段歌谣反映了一个穷人对迎财神的烦恼与忧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城里,每逢大年初二,一大早就能听到挑水师傅喊:“进财水了!”肩上担着筲,手里拎着柴——“柴”和“财”有同音之谊,符合正月盛行的吉祥话模式。民间以水主财,在祀财神的日子“进财水”,又有柴的谐音烘托,多种意趣叠加,是为财源滚滚的祝祷。

这些习俗,以敬天法祖的传统文化,充填民众关于“年”这一岁时节点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时光迁移,尽管年俗有了变化,但“年”所撑起情感的想象的空间,与春节同在。

初二“姑爷节”,咱天津“独一份”......

最后

广播君倡议

这个春节

多戴口罩少聚会

平安过年

综合:今晚报 每日新报 新华社 赵同画画 宅姑姑文艺频道

来源:天津广播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0)
Michelle的头像Michelle编辑组
上一篇 2021年2月13日 上午9:48
下一篇 2021年2月13日 上午1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