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

11月27日,中国共产党天津第十一届委员会九次全体会决议出炉。在这份事关天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重要决议里,“滨城”二字的首次出现相当吸睛。

“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2025的“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初步形成,到2035的双城格局全面形成,这张蓝图无疑让很多滨海新区的建设者、投资者倍感振奋。笔者因为曾关注过一阵中新生态城的房子,手机、短信、微信随之被“滨城”房产中介们轮番轰炸。虽然还没有看到任何细则,但对于这些擅长把想象空间撑到最大、继而再将故事精彩安利出去的“春江水暖者”而言,无疑是一“石”惊心。

而当下爬坡过坎的天津,无疑是需要信心的,需要我们1500万人倾注全力去描绘和演绎好这个故事:津滨双城记。

从“新冠防疫”看“津滨双城”

11月21日,滨海新区260余万人(后实际检测246.7万余人)将全员核酸检测的消息出炉。当“滨海发布”、“津云”、“天津广播”、“天津发布”、“天津日报”等官方公众号相继推出这一消息,并共同将之定名为“滨城大筛”时,对文字敏感如我者多少会心生诧异:这是怎样一个陌生而奇怪的简称啊?而一周之后全会落幕回头看,这显然不是一个新媒体小编的奇思妙想,而更像是一种投石问路的试探。抠字眼,有时候,也挺有趣。

27日,还有一条新闻与全会闭幕的消息差不多时间推出,叫“滨城大筛”2.0版本开始针对6类重点人群有序实施……好吧,不单理解,而且巩固了。

——Hello,滨城!

于是在百度上输入“滨城”二字,可知中国目前并没有这样一座明明白白的城。有说海滨之城“大连”有此别号,有说山东滨州市滨城区,甚至有人的第一印象就会想到孙中山领导革命的常驻地、马来西亚槟城……但这都不妨碍很多滨海新区朋友甫一见面对“它”的喜爱之情,简单,亲切。“以前跟朋友聊天总说现在在新区工作。哪个新区?全国新区多了。从今天起,可以说咱是‘滨城’人啦……”

“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
  ——你好,滨城人!

再回头说抗疫吧,透过几个数字就能管中窥豹。这次“滨城大筛”历时60个小时,检测的是246.7万余人,而在前不久的青岛大筛查中,这个数字是1000万,如果把“滨城”改成“天津”,这个数字就会是1500万左右!所以从抗疫看来,这种适当的“切割”,精准防控,会大量节省人力物力,会在特殊时期外出、交流时,有更清晰的定位……

但使滨城飞将在,不叫新冠出港湾!

“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
  忽然“滨城”?一脉相承!

以前天津有张橙色的报纸,叫《假日100天》,虽已凋零多年,却依然记得它们曾经在头版上给出过的一个大标题,叫“忽然咖啡”,短短4字把那种“突然之间被难以名状的情绪吸引,稀里糊涂走进咖啡店喝杯咖啡”的小情绪描写的尽致淋漓。那么,惊喜亮相的“津城”“滨城”是这样的“忽然双城”吗?笔者并非引经据典的考究派,但也有小20年的读报史,可以明确地告诉您,至少是最近30多年,这样的城市规划是一脉相承,滨城的推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天津以水而兴,海河穿城,三岔河口,七十二沽,千桥千面。天津又向海而生,153公里海岸线,北方最大港口,渤海湾C位出镜……

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进一步办好特区和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天津即是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5年3月,天津市组织有关部门审查、修订了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等上报国务院。1986年8月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至此,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市边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边实施规划的历史,进入了按照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进行建设的时期。该规划提出“一条扁担挑两头”的城市布局结构,首次明确了天津的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心向双核心发展,提出了“全市工业布局向沿海地区转移”的重要思路。于是,在若干年后,人们看到了天津滨海新区矗立在那片曾经荒芜的盐碱滩上……

“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
  2006年7月,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这一“15年规划”,在深化完善“一条扁担挑两头”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天津城市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其中的一轴,就是指由“武清新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构成的城市发展主轴。

为深化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城市定位,2009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全市人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开始编制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6月3日,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出炉,其中正式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其中,“双城”就是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天津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天津“双城”概念首度出炉。2011年11月,《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条例》正式由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其中,第九条明确提出:本市实施“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提升城市功能。

“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
  不想寻章摘句,但从这个时间脉络里我们似能清楚地看出,这次“津城”“滨城”双城格局的提出,应该是实打实的一脉相承。

我们怎样更好地唱好“津滨双城记”?

敲下这个问号的时候,吓了自己一大跳,因为这无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5年、15年中,由1500万天津人共同作答。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些简单的“新闻连连看”,去更好地寻找答案。

先看两则前后两天发布的重磅新闻:

2019年3月4日,天津政务网发布《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向滨海新区下放市级权利事项的通知》,向滨海新区下放625项市级权力事项,涵盖了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加快开发开放、完善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等各方面的需求,从制度上充分放权赋能,助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真正实现“滨海事滨海办”。

“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9年3月5日,天津政务网发布《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市内六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天津城区打造“一核、三带、六园区”空间新格局。其中,“一核”是指提升市内六区核心商务区品质;“三带”是指海河服务经济综合发展带、南京路高端商务发展带、黑牛城道产业融合发展带;“六园区”包括和平人力资源产业园区、河西陈塘自主创新示范区、南开环天南大知识创新集聚区、红桥光荣道科技产业园区、河东金贸产业园区、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内六区每个区一个)……

回到11月27日出炉的“决议”,其中明确“十四五”时期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津城”现代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滨城”城市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基本建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
  新时代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统筹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使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近期的“滨城大筛”用实践作答了“统筹城市安全需要”这一重要课题,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现代的“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载体,是文明的结晶,是市民们不断升级的“宜居”环境。比如:“津城”“滨城”将来是否能够“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而这些,恰恰应是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

“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
  涉及到城市发展定位这样的大事,哪有什么一蹴而就的“忽然”?都是不断倾听群众呼声,一步步脚踏实地因势利导的谋划与耕耘,与时俱进,接续优化完善。行文至此不妨再分享一个读报心得:天津市委主要领导在全会之前的5个月内,曾先后4次前往滨海新区调研,并与新区各功能区的主官、副手们深入座谈……

另外提醒诸位,“津城”“滨城”之间有什么?是全国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绝无仅有的“绿屏风”——多达736平方公里(是天津城区面积的两倍)的绿色生态屏障!

“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专门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2018年3月,天津《双城中间规划管控和实施方案》编制完成,“绿色森林屏障”的概念进一步提升为“绿色生态屏障”……同样是“双城”,由“相向拓展”到“绿色生态屏障”,传承中别出新意:“如果736平方公里不作为生态屏障带,而是按照原有规划让其开发发展,那就是几千亿、几万亿的经济产出。但那是暂时的、短视的,是竭泽而渔,我们在高质量发展这条路上,坚定不移。”

“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何更好地唱好“双城记”?每个天津人都可能有自己更关心的那个答案。比如如何让“滨城”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让更多的人不是只在那就职而不在那居住?比如现在往返两地潮汐上班族,心心念念的除了那大量形形色色的班车和地铁9号线之外,还有Z1、Z2、Z3、Z4……能否早日建成等等。我们等待细则,我们一起用实干书写答卷。(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来源:北方网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0)
Michelle的头像Michelle编辑组
上一篇 2020年11月29日 下午2:05
下一篇 2020年11月29日 下午2: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