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万热爱文化的人都关注我们
01
「今日头条卖馃子了!」
前不久一家叫「今日油条」的早餐店登上了热搜,
无论是形象气质还是宣传标语,
无一不是妥妥的今日头条气质。
直到字节跳动公司以侵权为由起诉了这家早餐店,
我们才知道这是个乌龙。
这种被北京人叫做「油条」,山西人叫做「麻叶」,
广州人叫做「油炸鬼」的东西
正是天津人的「馃子」。
梁实秋曾写过:
「每天清早一起床,就有一大簸箕烧饼油鬼(馃子)在桌上等着我,天天也吃不厌。」
我深以为然。
每天早上起来睁开惺忪睡眼,
爬起来的第一件幸事,
就是看到餐桌上摆着金黄油亮的现炸馃子。
早年,在天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宋朝大奸臣秦桧以及他的婆娘王氏害死岳飞之后,
更加变本加厉地以莫须有的罪名,
将为岳飞鸣冤的社会名流活活折磨而死,激起了群众的愤怒。
有一叫施全的勇士,就因行刺秦桧而被砍头示众,
其兄弟施中夫妇得知秦桧还要灭九族的消息,
便装扮成渔民从临安(现杭州)乘一小船,
经运河北上逃到天津,卖油炸货糊口度日。
他们给这个油炸物取了个名字叫「油炸桧」,
「油炸桧」一上市,人们纷纷购买,以解心头之恨。
叫「馃子」是旧直隶地方的正宗,
北京叫油条是民国时南方文化北移,
特别是大量南方政治人物入住北京的结果。
所谓「馃子」,是类似这种油炸面食的统称,
像焦圈儿,最初就叫「套环馃子」,
而油条的旧称全名叫「棒槌馃子」,取其型,
只是因为油条是最常见的馃子,
所以后来简化掉了「棒槌二字」,直接变「馃子」了。
02
虽然形式略有差异,但几乎全国人民都爱吃这东西,
因此称作「全民早餐」也不为过。
馃子能得以推广,大抵是因为制法简单。
小时候去早餐摊,最爱看的场面就是炸馃子,
直到现在也觉得饶有趣味。
一口硕大的黑色铁锅支在眼前,
承装着清亮而沁香的油,
油随着锅底温度上升而翻滚。
炸馃子的姐姐娴熟地把馃子轻轻往沸热的锅里一放,
面团一点点膨大,那油鲜的香味马上就出来了,
当它变成两根棒槌形状,金黄酥脆的感觉,
让你恨不得马上咬两口。
在油炸的过程中,鼓出的均匀金黄的小泡,
是馃子区别于其他炸制面食的最显著特质。
能产生如此奇妙的反应,归功于明矾和小苏打的融合。
混入了二者的面团,在遇水和油后,
会发生激烈的碰撞,最终释放出二氧化碳,
有了这股气体,面团会自如地膨胀而不失松软。
你知道为什么馃子总是两根黏在一起吗?
它们并非刻意秀恩爱,
而是因为明矾和小苏打的反应剧烈,
如果不做相应黏合,油条在受热后就会走形。
所以别小看这小小一根馃子,
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刚炸出来的馃子最香,
在入口的瞬间,能听到面皮爆裂的声音,
紧接着,豆香、油香、麦香,一股脑汇上来,
吃得胃热心暖。
03
曾经天津的馃子以「大」著称,
随随便便的一根,都可能半人高,
唯一可以在长度方面与之匹敌的,可能只有山东大葱了。
如果说法国人的浪漫是自行车装法棍,
那天津人的浪漫就是自行车装馃子。
郭德纲老师曾说过,他打小吃天津油条,不够一尺,
「从别的油条掐半个也要补够一尺给你」。
要是遇到高圆圆这样的美女,
老郭形容说,「买油条应该加送半斤」。
天津人吃馃子有一百种吃法,
像大饼夹馃子、煎饼馃子,还可以把馃子泡在老豆腐里,
总之早餐桌上,怎么也绕不开它。
如果说烧烤摊是天津人的深夜食堂,
那么炸馃子摊就是天津人的清晨食堂。
记忆中的小时候,一大清早,
就能在大街小巷看见趿着拖鞋,
握着鸡蛋去煎饼摊的天津老爷们儿,
在摊位前,异口同声的说:“来一套,要带馃子的。”
人情味便在这油烟和人声中一寸寸滋长。
如今,大街小巷的早点摊变成了临街的早点铺,
那一缕缕烟火依旧清晰可见。
深秋的清晨,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
远远地就能被路边热气腾腾的早点铺吸引。
接过早点的一瞬间,
似乎也跟着有了一份额外的踏实和满足。
林语堂说:
「构成人生的往往都是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天气越冷,内心就越渴望温暖。
在深秋的早上,捧着一根刚出锅的馃子,
这小小的暖意,便是幸福。
饱腹后继续开始一天的奋斗,
奔波忙碌,不过为了这口「人间烟火」。
作者/子衿
图源/文化天津视觉中心
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文化天津、当代国风创始人/
深耕文化传媒领域十余年/
互联网+文化的推动者/
天津博物馆联盟发起人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少年新闻学院讲师
来源:文化天津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