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2020年4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60岁及以上网民占全体网民比例的6.7%,人数为6057万。而2019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也就是说,有近2亿老人未曾接触过互联网。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数字的背后是老人们在智能时代里面对的窘境,是对他们心理和信心的一种冲击。
在智能时代,如何善待老人,给予他们人文关怀,让他们更加适应时代的步伐,可以自信地生活,度过快乐的晚年,我市作出了多种尝试和努力。
去超市和菜市场不会扫“津门战疫”二维码,不会注册也找不到健康码在哪里,想去医院看病不会网上挂号,外出吃饭也不会扫码支付,更别提打车软件和外卖订餐了……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以身上不带钱,一部手机就能走天下,衣食住行全搞定。这样一个时代,年轻人如鱼得水,可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令很多老年人无所适从,甚至有些恐惧。他们甚至无法单独出门,所有与智能有关的操作让他们疲于应对,他们自觉与社会格格不入,完全落伍……专家呼吁,尽管任何的不适都无法改变智能时代来临的现实,但我们至少可以去善待老人,尽可能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活得更舒适一些。
近年来,我市持续采取多项举措改善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不适感”,“老年人就医服务月”、老年人“手机课堂”、为老年人专属定制的手机银行APP……这些让老年人感到格外温暖,而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拿着现金去丰巢交超时保管费
69岁的刘大爷家住河西区,前不久因为智能手机使用不熟练,还闹了个笑话。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在孩子的帮助下,他学会了网上购物,“有一次我在网上买衣服,发货好多天还没收到,打电话问商家,说快递员早把快递放在小区丰巢柜里了,让我凭取件码去拿,而且包裹存放超时,需支付1元钱的保管费。”刘大爷激动地拿着一元钱就去了楼下丰巢快递柜,可没过一会儿却铩羽而归,快递依然没有拿到。“我输入取件码,让我交费1元钱,可是我拿着现金怎么也找不到投币口,可急死我了。”刘大爷的孩子听到他的遭遇,啼笑皆非,告诉刘大爷,丰巢只支持支付宝、微信等网上支付手段,并不支持现金,刘大爷哭笑不得。
个性化推送广告当真买买买
河东区的杨大娘今年72岁,今年刚接触网络购物。在孩子的帮助下,注册了多个网购平台的账号,并疯狂迷上了网购,家里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快递包裹,“这是因为我的购物记录良好,平台专门给我的优惠价,别人根本拿不到。”看到杨大娘得意的神情,老伴儿程大爷半信半疑,他悄悄拿起手机,打开购物平台一看,其每日精选都会推送优惠商品,每次领取人都是杨大娘,上面有“表扬河东区的杨女士,奖励2846元手机优惠”“二十元专属优惠券,请杨女士领取”,甚至还有专项的天津市补贴待领取,对于平台如此慷慨,程大爷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个平台上每天有大量的优惠都只给自己的老伴儿呢?程大爷问了子女后才如梦初醒,原来这只是平台的一种促销手段,并不只发给一个人,只不过针对不同的用户平台会自动更改用户名推送优惠信息。很多老人误以为是给自己的专属优惠,不用可惜,因此在网上买个不停,有的东西买到家根本没用,白白浪费钱。
预约挂号看病交费难只能求助子女
北辰区70岁的辛大娘最近嗓子总有痰咳不出来,想去医院检查,可既不会用手机软件预约挂号,也不会网上支付检查费和药费。以往去看病,都是女儿给提前挂号,然后再陪着一起去看病。可唯一的女儿刚买了新房子在装修,特别忙,老人就一直忍着不敢说,后来实在难受得扛不住,才告诉女儿,可从心里还是不想在这个时候麻烦女儿,“要不你给我挂好号我自己去?”女儿一听直摇头,您会用自助机取号吗?会用机器自助交费吗?一听这个,辛大娘还真是怵头,只得作罢,别说自己对操作机器一窍不通,就说这老花眼,屏幕上的字也根本看不清,最后还是女儿陪着去了医院。“难道智能时代,老人连自己去看个病都不行吗?”她非常无奈。
志愿者帮助老人使用智能设备
暖心
自助挂号机前的耐心指导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主要的就医群体是老年人,近日,记者在该院门诊大厅一楼看到,几乎所有的自助挂号机前都有工作人员值守,为不会用自助机挂号、取号和缴费的老年人现场指导。“大爷,对,按这个钮,您的医保卡里面有钱吗?开通金融功能了吗?好,没问题,就用医保卡交费就行。”老年人站到机器前,工作人员会主动上前询问老年人的需求,是否需要帮助,在耐心指导下,老年人都能顺利完成操作,大家排队使用机器,排队接受指导,井然有序。
“我经常要来医院拿药,孩子在手机上给预约的号,有固定的就诊时段,不用排队,很方便。孩子要上班,我每次都自己来取号,交费,这里有工作人员指导,不用担心不会使用挂号机。几次下来,我也会用了。”71岁的吴阿姨说道。
自助挂号机屏幕很大,字体也大,这样一来,即使不戴老花镜,老年人也能看清楚上面的字,不少老人自己就能按照指示操作。2019年以来,市卫健委从解决老年患者不会使用手机挂号看病这件“小事”入手,以解决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的不会、不便等问题为重点,制定了10项服务措施,包括在各医院开设“手机课堂”教老年人用手机挂号,减免老年人挂号费,完善老年人服务设施,简化诊疗流程、增加人工服务窗口,为有需求的老年患者提供陪检服务,安排院长值班现场解决患者问题,为患有14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开具30天长期处方等,在全行业开展了“老年人就医服务月”活动。智能时代,老年人看病变得不再那么难。
贴心
我市各社区开设“手机课堂”
西青区泰康园社区68岁的李阿姨小日子过得很潇洒,买菜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轮流用;购物APP比年轻人用得不差,衣食住行全网购;利用Q医软件预约挂号更是不在话下,俨然一位智能手机达人。这全是社区专门为老年人开设“手机课堂”的功劳,工作人员耐心细致讲解智能手机用法,她自己也不耻下问,课堂上学完记笔记,回家还要研究一番,现在也实现了“手机在手,走遍神州”。“以前一摆弄手机我就犯晕,鼓捣半天也不行,还经常把手机弄得死机,子女笑话我,多问几句,他们就嫌我太‘小白’,不愿意教,说就是教你也不会。可社区‘手机课堂’不一样,老年人在一起学习,大家一个起跑线,谁也不会笑话谁,还互相帮助,工作人员也耐心,学的特别快。”李阿姨说。
2019年7月,我市下发通知,要求各区开设社区老年人“手机课堂”,解决老年人手机不会用、用不好等问题,更好满足老年人对智能生活的需求。各社区迅速展开行动,开设“手机课堂”,让老年人乐享智能手机带来的生活便捷与乐趣。在推动落实开办“手机课堂”过程中,全市1187个社区开展了上门送学,962个社区开展了结对帮学,1435个社区设立了咨询服务点。滨海新区瞰海轩社区集中办班为老年人讲解如何使用手机收付款、充话费以及支付安全等知识。和平区朝阳里社区开展“智能上门”服务,入户为老年人安装教授社保、电网等手机APP。河东区松风东里社区举办智能乘车课堂,通过PPT演示百度地图、滴滴打车等软件使用。河西区名都新园社区联合天津科技大学开展“科技助老”活动,教授老年人使用电子支付、医指通等软件。河北区林古里社区把老年人中的“手机达人”发展为志愿者,教授手机使用方法。南开区星城社区协调共建单位华为售后服务中心,开办手机使用讲座。红桥区翠溪园社区印制宣传海报、操作手册,在楼门张贴并入户发放。市有关部门积极为老年人学用手机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一些公共服务单位也纷纷针对老年人推出暖心服务:轨道交通集团在238个车站客服中心配备老花镜,开展“优惠乘车、服务到家”活动,到10余个社区讲解地铁APP使用方法。市公交集团组织200余名职工走进社区,为老年人讲解公交软件使用方法,方便老年人“智慧出行”。
今年初疫情发生后,针对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手机扫“津门战疫”二维码的情况,社区网格员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上门送服务。北辰区瑞景街江南春色花园社区一位独居老人,因不会扫码无法进入超市和菜市场,连公交和地铁都坐不了,子女又在外地,社区网格员在楼门微信群里了解到老人情况后,立即上门帮助老人申请了“津门战疫”二维码,回到居委会打印出纸质版,再送到老人家中,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用心
金融机构各项服务体贴入微
河北区的赵大爷今年70岁,每月10号要去银行取工资,到这几天,老年人扎堆,银行网点总排长队,等得人心烦意乱。听说年轻人都用手机银行,随时转账很方便,他想让子女教,又经常见不到人。“要是有人能帮我就好了。”中国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听说了赵大爷的烦恼后,耐心在大厅里教他注册手机银行,“密码是8位的,数字、字母都行,最后设一个记得住的。”将近20分钟手把手教,终于帮助赵大爷搞定了心目中原本很神秘的手机银行,现在他越用越熟练,“能办的事挺多,还能刷指纹,大拇指一戳就行,确实方便,要不是银行的小姑娘帮忙,我自己根本不会。”
“现在有老年人会使用手机银行,但有一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来柜台办理业务,觉得安全。”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相关负责人说,老人担心自己操作不熟练,万一按错键,钱没了,还有些人觉得手机本身不安全,一旦被偷或者中病毒,会有损失,“现在业务窗口可以满足老年人需求,老年人即使来柜台,也不用花太长时间排队。”同时,银行在下属营业厅外都配备了便民服务电话公示,为老年客户主动提供助臂搀扶等暖心服务;配备爱心窗口、爱心座椅、便民药箱、老花镜等,为老年人提供应急支持;部分网点还配备血压计、体重计等设备,为老年客户提供多一份的关爱。
另外,考虑到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中国农业银行还重塑了手机银行系统用户使用流程,针对老龄客户群体的特点开展专属升级优化。手机银行操作更加便捷,支持刷脸、指纹、密码等多种方式登录,支持语音唤起功能,支持50余家银行卡线上支付绑定。改进操作页面显示,添加大字体调整功能,为老年人线上自主操作金融业务提供更多的便利体验。
针对老年人办理社保卡领取养老金业务需求,2019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分行首批“社保银行一体化”网点正式对外营业。除实现社保卡即时制卡、立等可取外,个人打印养老待遇清单等20项社保业务都可以在工行“社保银行一体化”服务网点办理。还推出了社保卡邮寄业务,实现了社保卡“足不出户、邮寄到家”的发卡模式,为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申请、更换社保卡提供了便捷选择。
现在已经有一部分老年人正在积极“触网”,但是需要旁人助力,而子女却又常常不在身边。工商银行为此还推出了幸福生活版手机银行,充分考虑到父母的“触网”需求,推出子女帮父母注册手机银行的功能,降低老年人使用移动金融服务的门槛。设计的“一键求助”功能,方便老年人在手机银行使用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可以快速截图向子女咨询。作为家庭中坚力量的年轻人,可在手机银行中设置亲情关系,将父母长辈的账户信息、生日提醒等添加在亲情账户中,就可快速交易为父母代缴充值、查询转账。在老年人最关心的安全问题方面,幸福版新增安全向导,一步一步引导老年人利用五重安全锁将账户、资金管住;在转账汇款时,一旦大于1万元,系统会进行安全提示,防范电信诈骗等外部风险事件。
专家建议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张晓华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老年人,她表示,目前中国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社会和步入老龄化社会重合的一个特殊时期,数字产品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不少数字产品在开发时主要以中青年群体为主,没有考虑老年人的接受程度。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受到身体、自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较差,需要反复操作才能掌握。而如今手机APP众多,但对于是否“适老化”的问题考虑较少,老年人不会使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出现社会隔离,继而影响生活质量。基于此,张晓华建议:一是数字产品研发者应多考虑产品“适老化”的问题,从最初的设计理念上就减少老年人使用起来可能面临的障碍,避免出现“数字鸿沟”。二是老年人也应该肯定自己,告诉自己我能行,高科技不代表高难度,在面对数字产品时不要有畏难情绪,要不断学习,激发社会参与感。三是社区也应该连续性开办“手机课堂”,请专业人员为老年人讲解数字产品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从方方面面帮助老年人学习新东西。四是全社会都应该加强善待老人的宣传,让大家从观念、意识和行动上都能多为老年人着想。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生活得更好。(日报韩爱青 赵煜 刘连松 黄萱)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