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发现明清墓葬800余座 创近70年来天津考古之最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完成对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建设区域的考古勘探,发现大规模古代墓葬。根据勘探发现的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初步推测,墓葬的年代涵盖了宋、金、元至明清等时期。

秋季是考古发掘的黄金季节,自9月下旬开始,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驻到西青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工程考古工地,先期开始对上半年经考古勘探发现的100余座明清时期墓葬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十一长假期间,几十人的考古队伍一直忙碌在野外现场。目前已经揭露明清时期墓葬近80座,出土釉陶罐、钱币、发饰、符咒砖瓦等文物100余件,同时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人骨标本进行全部科学采集。

据了解,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建设区域考古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数量共800余座,是近70年来天津考古的重大发现,规模之大、类型之丰富、年代跨度之大、分布之集中在近70年的天津考古史上绝无仅有。墓葬既有砖室墓,又有土坑墓;既有圆形墓葬,又有方形墓葬;既有中小型墓,又有大型墓;且埋藏深度不一,根据天津及周边省份相近类型墓葬考古发现对比分析,墓地的年代上限应始于晚唐五代,下限止于明清时期。市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考古专家陈雍在现场考察后认为,必须站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天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杨柳青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高度来认识此次考古发现,此次发现是对天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及内涵的极大提升和极大补充,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大运河、杨柳青、天津的重要考古实证。

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尹承龙表示,目前发掘的对象主要是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发现的明清墓葬,后续会根据场地条件、气候等因素逐步启动对运河文化小镇建设区域发现的700余座古代墓葬进行大规模科学发掘。目前考古揭露的明清墓葬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明清时期是人类体质微观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考古界与体质人类学界仍然缺乏对明清时期以来人类遗骸的系统收集、保护与研究,给全面认识中国人体质的连续演化规律造成困难。自2004年开始,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单位合作,启动了天津明清人骨保护与研究工作,目前已采集明清时期人骨标本逾700例,初步建立起华北地区最大的明清人骨标本库并开展了部分人骨的人种学、牙齿形态学、身高推算以及骨病理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天津地区已经建立的明清人骨标本库样本多集中于蓟州区等北部地区,天津海河以南地区大规模发掘明清墓葬较少,因而缺少这一区域人骨材料积累,此次发掘人骨数量估计在200例左右,这批人骨的科学采集在进一步丰富天津明清人骨标本库的同时,为进行下一步人骨综合比对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天津南部样本,意义重大。目前考古发掘也初步显示出天津海河以南地区的明清平民墓葬在丧葬习俗、随葬器物等方面与天津北部地区同期墓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地域特点,很有考古研究价值。

来源:天津日报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0)
Michelle的头像Michelle编辑组
上一篇 2020年10月24日 上午9:18
下一篇 2020年10月24日 上午9: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