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专栏
大到城市中工地建设,小到精细的垃圾分类,近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硬核”科技助力打造智慧工地
建筑工人人脸识别入场、无人机智能自动巡查、5G智能巡检眼镜远程视频“专家会诊”、塔吊黑匣子防碰撞实时在线……在中新天津生态城,随着智慧工地建设的推进,这些“硬核”科技手段正在为传统的建筑工地带来一场“智慧变革”。
50#地块中学项目位于生态城华五路与中天大道交口,在这里,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门禁系统可以实现对人员的精准管理。入场人员在通过实名制验证通道时,LED大屏上会显示入场人员信息,以及施工现场人数变化情况和工种情况。当系统核实人员信息准确时,入场人员可顺利进入施工现场,否则,系统会自动拦截。
另外,借助安全帽上的定位芯片,项目经理通过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就能实时查看每个管理人员的具体位置,一旦施工现场某个点位出现问题,可通过对讲机指挥管理人员迅速前往事发点位处置问题。生态城还通过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加强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当现场固体颗粒物指标超标时,自动喷淋降尘,有效降低现场固体颗粒物。
5G智能巡检眼镜是工地配备的可穿戴设备。戴上眼镜,微眯左眼,依托5G的高速特性和AI算法,右眼的屏幕就能实现远程高清无延时视频连线,相当于给工地配备了“千里眼”,一旦现场出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家通过视频就能“远程会诊”。
探索更“智慧”的垃圾分类
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中新天津生态城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优势,前端通过智能设备搜集垃圾分类“小数字”,后台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计算无废城市建设“大数据”,持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5月13日,4号楼602的业主投放厨余垃圾0.65千克,可回收物1.1千克,其它垃圾1.38千克……”在季景兰亭小区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整个生态城的垃圾分类数据在屏幕上显示得一清二楚。从“扔进一个桶”到“细分几个口”,生态城充分运用智能技术,让垃圾分类变得简单而高效,让分类“新时尚”逐步成为居民生活“好习惯”。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生态城打造了19个垃圾分类精品小区。按照距离不超过150米,步行时间不超过2分钟的原则,共设置了65处智能垃圾投放设备。
前端居民投放垃圾的“小数字”,到了后台,便成了垃圾智慧分类的“大数据”。在生态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65个智能投放设备搜集上来的“小数字”,会实时传输到“无废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垃圾怎么投?什么时候清?运到哪里?都由这些数据说了算。
在运营管理和执法监管上,“大数据”也在为破解传统垃圾分类难题提供新思路。比如:在居民人数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某个小区的垃圾分类数据出现较大波动,管理人员就要关注智能设备是否损坏,垃圾分类督导员是否尽职尽责。
城市“智慧大脑”再扩容
“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的中枢,中新天津生态城城市大脑自2019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已汇聚建设、环境、城管等19个部门的近12亿条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整理,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今年,生态城城市大脑在平台搭建、协调联动、数据计算、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方面进一步提升。
今年,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城市大脑新增了“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无废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大到每一栋建筑,小到路边的一个路灯,都能在平台上显示出来。此外,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停车场的空余车位、智慧消防栓的点位分布、智慧电梯等设备设施的分布,各类城市治理问题和事件的处置情况,也可以在系统上随时调取和查看,为城市管理与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城市大脑通过三级平台间的数据共享和联动,让城市管理看得见、管得了、能联动。以火情处置为例,作为二级平台的智慧消防平台发现火情后,会立即启动智慧消防系统,全景、实时了解火场及消防设施情况,并立即派遣警力前往事故现场,实现精准灭火;二级平台会将火情信息同步传递给一级平台,一级平台根据火情进展,启用无人机、绿波通行等智慧管理工具配合处理火情,提升救援时效;随后,消防人员还会将处置结果上报一级平台,实现对突发应急事件的闭环处置。
通过对数据汇聚平台的优化升级,城市大脑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升。此外,利用时空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计算技术,可以对城市通勤、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专题分析,为城市管理提供辅助决策。(记者 黎梦竹 李政葳 王媛)
来源:光明网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