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做好生态文章 收获绿色发展

秋日里,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津南区绿屏辛庄湾生态湖畔生机勃勃、野趣盎然,游人徜徉于此,流连忘返。

津沽大地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十三五”期间,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收获满满,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道。

生态工程建设 筑牢城市底色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责任扛到肩上,着力提升全市环境质量,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重大生态工程。

5年来,持续生态扩容,呵护“山水林田湖草”,大力推进生态湿地修复保护、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海岸线生态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

构建优质生态体系,不断扩大水流、河道、湿地容量,坚持“留白、留绿、留璞”,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稳步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的实施,对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全面升级改造,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土地流转、湿地修复等重点工程,恢复湿地功能,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如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近日,记者走访“京津绿肺”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看到芦苇随风荡漾,秋水长天一色。为改善提升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近年来,湿地自然保护区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原则,实施了生态补水、巡护防护、苇海修复、鸟类保护、湿地生物链恢复等工程,并建立了常态长效管护机制。经监测,湿地野生植物达到153种,且覆盖面积明显增加,6万亩湿地植被遏制了逐年退化趋势,野生植物群落,包括香蒲、荆三棱、稗子草等,过去仅有少量分布,如今已形成众多片区集中分布,野生植物均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今年,在七里海湿地一次性发现1400余只濒危鸟类东方白鹳栖息,消失10多年的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文须雀等全球性近危鸟类又重返七里海。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得益于严守生态红线。“十三五”期间,我市在原有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基础上,进一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珍贵的绿色“家底”放进“保险箱”。陆海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393.79平方公里(扣除重叠),占全市陆海总面积的9.91%,入海河流、滨海湿地、自然岸线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了“山水林湿海”的系统保护格局。其中,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95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国土面积的10%;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19.79平方公里,占天津管辖海域面积的10.24%;划定自然岸线合计18.63公里,占天津岸线的12.12%。

生态留白发展增绿 城市竞争力不断攀升

为生态留白,为发展增绿,近年来我市积极还原自然本色、擦亮生态底色,让本色更纯真、底色更鲜亮。建设736平方公里的双城绿色生态屏障,是我市生态建设的大手笔之作,显著提升了城市“颜值”与“气质”,也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过3年的规划建设,截至目前,双城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4%,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5%,部分区域呈现了良好的生态效果。如今,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大绿野趣、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生态美景跃然眼前。

“十三五”期间,沿着153公里海岸线,天津打响了近岸海域生态修复攻坚战,治理入海河流河道,修复被损毁的海岸线,清除环境破坏大的滩涂渔业养殖,恢复自然滩涂和湿地景观面貌,建设水体、植被为要素的生态公园廊道……随着整治的推进,我市近岸海域生态逐渐有了改善。加强渤海污染综合治理,我市持续在加快结构调整、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减少污染排放、削减入海负荷上下功夫,在加大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自净能力、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上下功夫,通过陆海统筹、河海同治,渤海开始重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新景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颜值”“气质”提升、活力竞争力增强……天津这份“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十分耀眼。(作者:曲晴)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0)
Michelle的头像Michelle编辑组
上一篇 2020年10月21日 上午9:42
下一篇 2020年10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