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给老人提供可口的饭菜。
“九九”重阳节将至,每到这时,我们都要问一问:老人家,您的晚年生活幸福吗?您切身感受到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与关爱了吗?您的养老生活还有什么难题需要全社会助力吗?
本报“视点”版曾关注过老年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的话题,记者曾走进养老院的中央厨房,也走入社区食堂,调查采访了“送餐到家”的配送服务。在两年前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面是老人有迫切的需求,一面是配餐、供餐企业面临经营难题,这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曾有不少业者视养老助餐领域是一片蓝海,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总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尴尬,不同方式的助餐服务相互借鉴经验,为老人们提供可口的饭菜、周到的服务,这或许是破解难题的好方法。
而今,河西区在居家养老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养老助餐方面,不仅把社区食堂办了起来,该区户籍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河西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点订餐,还可以享受从周一到周五午餐费减免3元的助餐补贴。
这样的社区食堂,生意究竟火不火?厨师们烹调的饭菜,到底合不合社区老人的口味?养老助餐食堂长久经营下去,还需要做哪些补充?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赶在午餐时段走进了河西区桃园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探究竟。
社区助老食堂解决大问题
“大娘,今天我们准备了红烧鲽鱼,刺儿特别少,您来一段尝尝?西红柿炒鸡蛋、青椒茄子丝都挺软嫩的,您要不要来一份?”
“我看今天的肉龙蒸得不错,给我来一段,连晚饭都有了。”
正值午间,河西区桃园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又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服务员与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挑选着饭菜。从今年8月20日开业至今,包括8天国庆中秋黄金周长假,社区食堂每天的这会儿都是这般红火。老人们之所以如此捧场,就是因为这里的饭菜特别适合老年人少油、少盐、少辣和软嫩的口味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丰俭由己,符合补贴条件的老人在指定时段还可以享受到立减3元的补助,这对于习惯了节俭生活的老人们来说是一项福利。
一位老奶奶年逾九旬,但老人家头脑清楚,腿脚灵活。见到记者采访,老人家第一句话就是:“真心感谢党和政府,这个社区助老食堂的开办太接地气、太方便了。”老人家的感慨从何而来?她坐下来和记者细细道来——
一方面,口味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的。比如老年人更乐于吃熬菜,软嫩的口感便于咀嚼,但年轻人就会觉得它没有“嚼头”,吃着不带劲;再一方面,年轻人习惯炒菜时加一些糖,提味提鲜,可老年人特别是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还要提防血糖升高;再有就是用餐时间上,老年人生活习惯定时定点,他们吃饭的时间很多年轻人还没下班呢。您说这一桌子饭怎么做才能既照顾到老人、又照顾到年轻人?最为关键的是安全问题,老年人居家养老时,子女最担心老人家触碰煤水电,一个闪失,不仅会让邻居们受到连累,更容易给老人家带来伤害。
诸多困难摆在眼前,社区养老助餐食堂的出现无疑把这些问题都化解掉了。“自从有了社区食堂,孩子们只管做他们的饭,不用操心我的饭菜了。你看这荤素搭配得多好?”老人家和记者说,“这餐饭按标价16元钱,政府给我补贴3元钱,相当于才花了13元钱。花这点儿钱我能吃两餐,明天中午我又能吃到刚出锅的新鲜饭菜了。”
采访中,还有的老人告诉记者,在社区食堂开办之前,他们的中午饭都很简单,要么就是把前一天的剩饭菜热一热,要么就是出去买点儿干粮凑合一顿。一位老人介绍说:“有一次我把煤气炉拧到小火就给忘了,直到把锅都烧干了,厨房里冒了烟我才意识到,险些酿成大祸。”从那开始,儿女们明令禁止老人动火,常常是“远程遥控”——给老人点外卖。老人家对外卖吃得不习惯:“菜不合口,而且太贵!”
社区食堂不仅为老年人解决了用餐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赢得了老年人的信任。有社区居民说:“社区开办的食堂明厨明灶,用什么油、炒什么菜,我们都能看得见,吃着也放心。”在餐厅显眼的地方摆放着食品留样柜,每个饭菜都会采样保存72个小时,便于食品安全的追溯。
就在居民们讨论之时,外卖小哥跑进餐厅,将一份份打包好的饭菜码放到保温箱里。这些盒饭是给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递送到家的饭菜,而这时新的炒菜又出锅了。厨师说:“每一份菜都不会做太多,随时做补充。”
引入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
桃园街道连荣里社区党委书记张海燕向记者介绍:该社区共有3107户、9099位居民,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有1230人,社区里不乏年过九旬的长寿老人及百岁老人。“在日常走访中,有的老人就和我说:老两口吃饭,饭菜做少了太单调,而做多了就得不停地吃剩饭;还有的老人行动不方便,买菜都很困难。”张海燕说。
记者在该社区一位居民家中走访时了解到,这位老人今年65岁,前不久老伴因病过世,她因此成了“独居老人”。老人对记者说:“我的身体还挺硬朗的,现在不需要女儿照顾,让她顾着刚刚上学的孩子吧,我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但记者看到老人家当天的午饭很单调,热水烫饭,把前一天剩下的菜扣进热水里就解决了。老人说:“外人可能会觉得一个人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其实一个人的饭太难做了。”
老人告诉记者,并非因为经济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个人吃饭没动力,时常出现“食之无味”的感觉。她对记者说:“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可以让我衣食无忧了,剩余的钱我还能给外孙存一点,花在饮食上的消费其实并不多。‘下馆子’改善生活能不能做到?完全可以,但那不是常事。有时孩子们回来,我就不做饭了,陪着他们去饭馆吃饭,打包剩回来的菜又够吃几顿的。”
这是行动方便的“独居老人”,还有一些老人腿脚不方便,他们的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除非有人常年陪伴老人身边照顾老人,否则谁也无法做到365天‘随时在线’。但社区食堂可以做到准点开饭,‘独居老人’不必动火做饭,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还会送餐上门,这些问题不就解决了嘛?”张海燕说。
在日常走访中,社区干部们还发现,老年人对饭菜的价格比较敏感,菜价太贵了老人不买账。既要让老人吃得饱、吃得好,还得合理搭配膳食,用最经济实惠的价格让老人们吃到“馆子味”,这件事难不难?做成了不容易,方法很重要。
桃园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坐落在连荣里社区,它服务的范围覆盖了桃园街道8个社区、共计11887位老年人。这家居家养老中心之所以能够快速进入状态,关键在于“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张海燕介绍说:“我们社区有一家经营了23年的养老院,他们在为老人服务方面有经验,他们有着专业的服务团队,了解老人们的日常所需。”
该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梓彦是一位持证上岗的营养师,也是辖区内龙福宫养老院的负责人,每天给老人们做什么饭菜都是由她来负责策划的。她说:“我要考虑老人的口感和口味,还要考虑今天的餐食蛋白够不够、维生素含量够不够,要考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同时要根据季节、节气调整食谱,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很多的讲究。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老人的食谱过于单调,那么我们就调整菜品的样式,确保两周之内不重样。”面对老年人对菜品价格较为敏感这件事,杨梓彦介绍说:“菜价灵活掌握,老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花半价钱买半份菜,还有的老人就喜欢吃素菜,一份素菜只需花4.5元就可以买到。”
早前,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养老助餐中心会遇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特别是服务对象有限,经营成本不易控制。对此杨梓彦表示:“从8月20日开业至今,日均消费200余笔,我们共服务7200余人次,发出去的890余张居家养老订餐卡,其中不少老人已经多次充值,形成了消费惯性。”河西区坚持企业为主、政府助力的原则,努力通过市场来解决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并针对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引导和扶持,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运营。杨梓彦也表示,仅就养老助餐方面,政府补贴是重要一环,同时也将依托养老院经营的经验,为社区老人在助浴、助洁、康复等适老化服务项目中提供增值服务,对助餐环节加以补充。
老年人的小康生活
养老不仅是每个家庭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
我们试想,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多数老年人都能领到退休金,在物质上有了充足的保障,但什么样的晚年生活才能称得上是小康生活呢?张海燕的理解是:“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优质载体和精准服务,构建涵盖配餐、医疗、家政等多方面、多层次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问题。”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连荣里社区并排的三间房子,第一间就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紧接着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加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并排建在一起,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里都能一站式解决。在居家养老中心内,一层是就餐区,二层是多功能活动区、康复理疗区、日间照料区,提供包括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康复等多种适老化服务项目。
张海燕告诉记者:“我们社区推出了‘1+3+7+N’的养老服务模式,探索和推广具有生命力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方向、新思维和新模式。”围绕一个为老核心,引领、带动、融合党群、卫生、养老三个中心有力支撑,推出不同主题的七彩生活,实现N种服务准确对焦,打造了以0.7公里为服务半径的居家养老“15分钟”生活服务圈。
记者看到,“红色影视之旅”、依托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的居民大联欢活动、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养生健康讲堂等等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春送健康”“夏送清凉”“秋送关爱”“冬送温暖”,一项项活动丰富着社会居民的晚年生活。
人口老龄化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助老服务任务更重也更显重要。如今在我们身边,出现了助老食堂、助老活动中心,推出了面向老年人的可口饭菜,给老年人营造了适合他们品位的活动空间,一项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落地举措,无疑让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晚报伊健)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