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食住行到数字生活 天津居家养老让老有所依

“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老年人达到100万人,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达到15万人次。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0个,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天津市2021年20项民心工程》中,第一条就是推进社区居家养老。

从医食住行到数字生活 天津居家养老让老有所依

居家养老:综合性任务

每天中午,河西区友谊路街宾西楼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热闹起来,周围多个社区的老年人来这里的食堂用餐或打饭回家。从去年年底开业以来,平均每天到宾西楼养老服务中心用餐或要求上门送餐的有100人左右。每天有多种荤素搭配的菜品和主食选择,套餐价格从13元到22元不等,还可以单点。此外,这里还开设健康驿站、按摩理疗和家政服务,每天服务的人数也有50人左右。

此外,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提供上门的日间照料、陪护,有些由中心工作人员完成,有些是对接的第三方专业人员完成,价格低于市场价,对符合条件的特殊群体,还有企业让利和政府补贴。

今年天津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了对已有居家养老服务的肯定,并表示应该从借鉴、推广中寻求进步。

“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建设,已经有了很多良好的做法,能够让老人‘住在自家、乐在社区’。在机制建立、人员配备、助餐补贴、照料失能老人等方面,也已经解决了此前一些固有痛点。”市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傅钢认为。

可以说,完善养老机制是一个长期过程,相关建议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因此,政策能否真正落地、能否持续推进,以及好的经验能否得到推广,能否适用于更广泛区域,这些关键问题都将对我市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挑战。

傅钢在今年天津两会期间重点关注了养老议题,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提案,“要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途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痛点。首先,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评估监督机制;其次,是改善软硬件设施,提升整体质量;三是设立专项保险、增加社险功能,解决养老后顾之忧;四是坚持加大市场化运作,建立居家养老长效机制;五是加大医养资源整合力度,厚植医养发展的支撑力。”

行业素养:需要统一化、规范化

以老人起居形式划分,养老服务可分为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个类别,就前者而言,我市养老设施、服务在数量和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供给短缺,且受养老传统和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机构养老在推行上存在一定难度,居家养老还是主流。今年天津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表示,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市政协委员、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机芯艺术创作室主任李家琦表示,家政行业养老看护服务已形成新的增长热点,需求呈井喷态势,“根据行业预测,中国家政服务需求量2025年将稳步增长至5000万人。随着我国向老龄社会转变,社会对家庭养老看护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与行业发展大有可为的利好消息相对的,则是养老看护服务行业现下存在着收费标准不统一,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行业人才缺口巨大。

李家琦就曾遇到过由于家政服务人员,读不懂药瓶上的用药说明,差点造成恶果的情况,“据我对我市居家养老情况的调查了解,目前我市从事养老看护工作的从业人员大都来自外地省市,且入职时只有健康证,并无其他资质及相关证件。应该说,该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与门槛低相对的,则是进入行业后,各家政公司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情况各不相同,存在入职前缺乏系统、规范性岗前培训的情况,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此外,则是价格标准有待统一化、透明化。一方面,家政服务人员本身的工资没有统一标准,另一方面,家政服务公司收取的服务费用也各不相同。”李家琦说道,“在养老服务上,应该让广大市民明明白白地消费,享受到踏踏实实的服务。”

从医食住行到数字生活 天津居家养老让老有所依

人才培养: 让专业人去做专业事

2018年9月开学第一周,在天津职业大学举行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聘会上,7家养老机构开启了“抢人”模式,40余名学生纷纷被企业抢走——该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以来,每年的毕业生都备受养老机构青睐。

人老了,就需要照顾,但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能守在老人身边照顾的子女明显有些“不够用”,老人们的身边需要大量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如今,随着天津多所高校纷纷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青睐”养老护理员这个特殊而重要的岗位。

目前,我市能够提供多样化、专业化养老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还比较匮乏,缺少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今年两会《关于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中就提及,当前,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供给难,待遇少,流动性较大、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工作经验,是现阶段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受到传统思想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影响,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强。

市政协常委、民建河北区委会主委、天津职业大学教学督导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张荃认为,应加强培养养老家政服务业人才,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作为天津职业大学一名教师,他深知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性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这在养老领域也不例外。

“照顾老人看似没什么技能门槛,但其实不然,由于部分老人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甚至已完全丧失日常起居自理能力,我们习以为常的洗头、沐浴、吃饭等小事,对有些老人而言,可能就是需要他人协助完成的难事。如果是从未接受过培训的家政服务人员,甚至是年轻的社区志愿者,也不一定有能力做好。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亦即要强调培养养老家政人才的重要性,让居家养老变得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张荃介绍道。 “举例来说,我们天津职业大学设立养老专业已有许多年,为我市养老院输送了很多人才。我相信,在居家养老、养老家政方面,职业教育能发挥巨大作用。”

张荃还认为,为养老家政服务行业培养人才,职业教育只是其一,还存在更多可行渠道,应当拓宽思路,“除校企合作外,还可展开与社区间的合作,开展养老家政进社区活动,养老家政公司对社区居民开展培训,进行宣传;再如可借助精准扶贫政策,扩大养老家政人员数量。可以联合养老家政服务企业组成精准扶贫团队,组织团队前往贫困地区开展养老家政培训,推荐团队成员与贫困县结对子并签订养老家政劳务输出战略合作协议等等。”

提供便利:装电梯、融入数字生活

广义的角度来看,养老服务绝不仅指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日常生理需求上的照料,还包括帮助老人顺利融入当今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的种种举措。

“设置现场接待窗口,鼓励提供老花镜、助听器等扶老助老设备,涉及办事费用缴纳的,必须支持现金、存折和银行卡等传统支付方式……”在《天津市便利老年人办事服务实施方案》中,有不少这方面的细节。

今年天津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就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问题,提出了多个提案。由于住宅、基础设施等大多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对居住生活环境的特殊需要,不适老、不宜居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内各类设施环境提出了适老化改造的新要求。

“一条坡道、一张椅子、一排扶手,改动不大,却能切实解决老年人生活‘痛点’。老旧小区改造下一步将从基础类向完善类、提升类改造转变,应积极开展包括加装电梯、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养老服务设施等,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市政协委员吴佳丽表示。

2021年让老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生活的问题也备受关注。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出行、就医中填报健康状况、出示健康码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也让老人熟悉数字生活成为现实需求。

市政协委员边志红、陈庆良都在提案中提及了解决老年人网络预约挂号困难的建议,“建议整合市内各医院网约挂号信息,建议安排社区居委会协助老人代办网约挂号,建议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各级医院的网约挂号系统……我们需要推行多项举措,来帮助老年人跨越就医服务的‘数字鸿沟’。”

市政协委员蓝海建议,交通、医疗、金融、旅游、商业等部门,可以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如大字版、语音操作指导等,对于一些当前急于使用且高频使用的技术,如认领和出示健康码等,可以发挥社区和老年大学的作用,开展专项培训。

如何更加全面地回应老年人在生活中各方面的需求,一直是从政策制定到基层工作者思考的重点。市人大代表、和平区朝阳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苗苗表示,“我们社区常住居民有三分之一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有217位需要我们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我希望努力在未来五年让老年人在社区的生活能够更幸福、满意度更高。”

2021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过去一年里,我市“一老一小”问题有效缓解,老人食堂达到1591个、日间照料中心(站)1157个、养老机构367家、养老床位7.6万张。

社会发展带动了居民生存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人均年龄的提高。当前,我市养老服务工作任重道远,有待多方协作,继续加大推进力度,不断加强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记者 侯沐伟 摄影 蒲永河 吴涛)

从医食住行到数字生活 天津居家养老让老有所依

来源:津云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2)
Michelle的头像Michelle编辑组
上一篇 2021年2月20日 上午10:14
下一篇 2021年2月20日 上午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