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今天(12月1日)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圆明园马首铜像结束百年流离,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兽首设计融贯中西 纤毛毕现工艺精湛
圆明园铜兽首其设计、督造者郎世宁,本身具有深厚的西洋绘画功底,来到中国后,又仔细研习了中国的绘画技巧,因而,兽首的设计也是融贯中西,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又兼具西方造型艺术特点,看起来非常新奇。
这些兽首,每个高约50厘米,造型写实,铸工精细,面部细微之处均以錾工刻划,清晰逼真。鼻、眼、耳等重点部位,以及鼻上和颈部褶皱,表现得十分细腻,面部绒毛等则是一凿一凿锻打而成。所有兽首的神态都栩栩如生。
马首铜像:失蜡法一体铸造的巅峰之作
就拿此次入藏圆明园的马首来说,回归后曾被送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进行了专业检测,判定其材质为精炼红铜。红铜熔点高流动性差,铸造过程中极易失败,但却赋予了马首深沉厚重的色彩,历经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特别是失蜡法一体铸造成型的技艺,更是登峰造极。



马首铜像体量大,结构复杂,但就连脖颈处飘逸的鬃毛也是一次成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 崔剑锋:这么写实的这种铸造方式的话,中西合璧才能达到这么逼真,把它称作为中国失蜡法工艺史上的一个高峰,当之无愧的。
牛猴虎猪兔鼠马 七件兽首已回归
包括今天(12月1日)重回圆明园的马首在内,近年来,圆明园兽首成为了国际拍卖市场的焦点。已经回归的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兔首、鼠首、马首,曾先后花费了各方人士累计超过1亿元港币。下面我们就以时间为轴,来捋一捋已经回归的7件兽首,它们的回家之路。




截至目前,十二兽首中的龙首、羊首、蛇首、鸡首和狗首,仍然下落不明。
为何无法依照“1970公约”追讨兽首?
众所周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0年就已经针对各国追讨流失文物制订了相关公约,称作《1970公约》,且英国、法国等各主要文物流入国,也已经签署加入。那么我们想问了,十二兽首明明就是我国流失的文物,为什么还要付出巨大的金钱代价,而无法依照公约,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来进行追讨呢?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霍政欣:包括圆明园青(红)铜兽首在内的中国历史上这个被劫掠的很多著名文物,各国也没有否认这是中国的文物,都不否认,它的追索不是证据方面的问题,是一个纯法律方面的问题。就是这个各国 包括国际社会制定的,关于禁止战事劫掠文物,以及返还文物的国际法规则和国内法规则,主要都是在二战结束以后再缔结的。那么这个根据法律的法物溯及力的这样一个原则,那么这些公约都不适用于历史上追索的文物。所以世界各国都知道,这(十二兽首)是英法联军当年从圆明园切割下来劫掠走的,但是我们的条约(“1970年公约”),国际法却用不了,这就是我们目前追索流失文物的一个重大的法律障碍。如果(公约)有溯及力的话,那恐怕大英博物馆的大部分文物就得搬空了。
全球馆藏中国文物164万件 民间约1640万件
早在17年前,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发布过一组数据,显示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多达164万件,而散落在各国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估计是它的10倍,也就是1640万件。
文物流失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也许短时期内无法得到解决,但从政府到民间,我们从未放弃对任何一件流失文物的追索。同时,也欣喜地看到,联合国关于追讨流失文物的《1970公约》目前已拥有了140个缔约国,其中就包括英国、法国、美国等大部分文物流入国。让流失文物回家已成国际共识,我们也期待着圆明园十二兽首能够早日齐聚海晏堂,也期待着我国更多的流失文物能够早日回家。
原标题:马首铜像铸造技艺堪称巅峰 十二兽首又何日能大团圆?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来源:央视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微天津立场,仅供读者参考。